首页 资讯 正文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新青海故事

体育正文 207 0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新青海故事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新青海故事

“祖国好(hǎo)·家乡美”全省中小学生优秀绘画作品展学生作品。 “祖国好(hǎo)·家乡美”全省中小学生优秀绘画作品展学生作品。 趣味实验。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本报记者 丁玉梅(dīngyùméi) 陈 晨 王宥力(wángyòulì) 又是一年(yīnián)仲夏时,柳浪花香、书声琅琅。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1万余名孩子(háizi)从高海拔(hǎibá)地区到低海拔地区接受更好教育;食堂窗明几净,菜肴丰富多样、多媒体教室里,桌椅都是环保材质的,还(hái)安装了护眼灯,用上了“智慧(zhìhuì)黑板”;春风化雨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征文、演讲,课堂内外,声声入心(rùxīn),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悄然播撒进纯净心田……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de)一个重点,讲好(jiǎnghǎo)中国共产党和(h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shídài)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qiángguó)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与殷切(yīnqiè)嘱托,如高原明灯,为前路定向导航。 如何让以青少年为蓬勃新枝的(de)希望之树根深叶茂?青海,立足青少年成长需求(xūqiú)与时代使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zuòwéi)思政教育的灵魂工程。引导各族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的伟大成就,生动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zhuàngkuò)征程,用心体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血脉相连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厚根基,向阳(xiàngyáng)而生,茁壮成长。 看!“画笔(huàbǐ)描绘千畴绿,稚手铺开万里春”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西宁(xīníng)后,首站便(biàn)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高一(1)班“新(xīn)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上,来自(láizì)果洛州班玛县的尼东拉毛同学,骄傲地举起描绘家乡的画作:“以前放牧要紧(yàojǐn)跟牛群,丢了就得满山找。现在呢?从骑马到骑摩托,甚至用上了无人机,家乡更现代化了!”质朴(zhìpiáo)的话语,饱含对家乡巨变的深情凝视。 这份源于生活的(de)深情与(yǔ)观察,在“祖国好·家乡美”全省中小学生优秀绘画(huìhuà)作品展上,绽放(zhànfàng)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如瀑的灯光下,百余幅画作虽笔触稚拙,却情感炽热:果洛少年曲忠笔下的《柯曲(kēqū)河边的一抹秋》层林尽染,11岁的多杰才旦以奔放的线条勾勒《阿爸去射箭》的英姿飒爽,西宁女孩高珣的《青海青韵人家初景》流淌着对(duì)故土的脉脉温情……这场艺术盛宴,正是高原儿女对“讲好三个故事”的深情回响。画板上雪豹的矫健、藏狐的灵动(língdòng)、光伏矩阵的银辉、高铁穿行的轨迹,都化作孩子们写给(xiěgěi)故乡的视觉情书,在青海大地谱写出新(chūxīn)时代激昂的“家国交响”。 回溯这场(zhèchǎng)在海拔3000米高原上历时半年的美育实践——2024年秋(niánqiū),“祖国好·家乡美”全省中小学生优秀绘画(huìhuà)作品创作计划如(rú)春风拂过青海。从巍巍祁连到辽阔柴达木,近万名各族(gèzú)少年执起画笔,以颜料为(wèi)墨,以线条为弦,编织着属于高原的独特文化密码,勾勒着心中的山河壮丽与时代气象。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共遴选报送少儿绘画作品742件。这场跨越半年的艺术之旅(zhīlǚ),不仅为112幅入围作品建立了视觉档案,更是在高原青少年的精神(jīngshén)土壤里,深植了文化自信的基因。 评审专家(zhuānjiā)的赞叹发自肺腑:“这里有对(duì)(duì)昆仑雪峰的壮美礼赞,有对清洁能源基地的未来畅想,还有用抽象笔触勾勒的量子(liàngzǐ)通信基站……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háizi)们(men)对家国的炽热之爱,更让他们在描绘家乡巨变、礼赞时代成就的艺术实践中,深化了对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深沉自豪。这是一条用艺术教育赋能民族地区发展的崭新路径!” “我们将(jiāng)持续擦亮这一品牌!”省委文明办相关(xiāngguān)负责人展望未来:“通过融入(róngrù)科技(kējì)创新画展、非遗技法画展等多元形式,不断丰富‘祖国好 家乡美’的内涵,提升美育在青少年思想引领(yǐnlǐng)中的独特价值。”眼下,他们正紧锣密鼓筹备第二届活动,决心让画笔继续成为一堂生动鲜活的“大思政课”。 学!“高原格桑汲新知,思想清泉润心田(xīntián)” 6月18日的(de)晨曦,温柔地漫过果洛(guǒluò)西宁民族中学(zhōngxué)的窗棂。一堂以“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为主题的思政课,正激荡着思想的涟漪。学生们围绕新思想的内涵热烈讨论,思维火花频频迸溅。教室(jiàoshì)后排,专注倾听的果洛州教育局局长久迈旦增,嘴角悄然弯起欣慰的弧度。 这是一年来学校思政嬗变的缩影。聚焦立德树人(rén)根本任务,学校将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置于核心。一面深研教学,精耕课程沃土,探寻(tànxún)契合高原牧区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教学密码;一面锻造(duànzào)师资,引才(yǐncái)育才并举,不断壮大、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与素养。 更令人瞩目的(de)是(shì)思政课的“破茧”之变,“新时代、新家乡”等系列主题思政课应运而生。将宏大叙事巧妙投射于家乡巨变与民族团结的生动(shēngdòng)实践——牧场上,摩托车引擎(yǐnqíng)取代了马蹄声碎;帐篷里,无人机屏幕映照着牧民的笑脸;城镇里,各民族手足相亲的故事(gùshì)温暖流传……理论在具象中焕发生机,阐释在情境中深入人心。 孩子们眼中(yǎnzhōng)的光芒越发明亮,思维的翅膀(chìbǎng)愈加灵动,情感在共鸣中激荡。 这些课程紧密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巨变和民族团结进步生动实践,将宏大叙事(xùshì)具象化、将理论阐释(chǎnshì)情境化。学生们在课堂(kètáng)上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乡新貌与发展故事,是发生在高原(gāoyuán)上的团结佳话与奋斗传奇。 “思政课真正‘活’起来了!”久迈旦增(zēng)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具象化的情境(qíngjìng)中理解理论,在体验式的课堂(kètáng)里感悟时代,发言踊跃(yǒngyuè)、讨论深入,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显著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正在高原课堂落地生根。” 高二学生王秀梅的兴奋溢于言表:“以前觉得思政课就是听(tīng)老师讲道理,现在(zài)完全不一样了!在一次研学、一次写作、一堂绘画课里鲜活起来。我们(wǒmen)在欢声笑语中真切体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wǒzhōngyǒunǐ)’的情谊。” 从初步“感受”到全方位“沉浸”,思政课的提档(tídàng)升级,正是根植于青海省全面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丰沃(fēngwò)土壤。 久迈旦增说(zēngshuō):“学校(xuéxiào)思政课的每一步深化,都映照着青海省思政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育人实效的坚定步伐和(hé)不懈追求。” 听!“童声和鸣筑同心,薪火相传绕梁(ràoliáng)音”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xiānyàn)的红领巾飘扬在(zài)前胸……” 6月13日(rì),省文化馆群星剧场内回荡着清澈的童声合唱(héchàng)。由省委文明办联合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童声里的中国”暨“江源(jiāngyuán)少年放歌新时代”全省(quánshěng)中小学生歌咏合唱初选活动火热(huǒrè)进行,佩戴红领巾的小演员们通过多声部合唱、情景表演等创新形式,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题融入动人旋律。 据了解,此次活动(huódòng)采用经典传唱与原创征集相结合,鼓励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作品(zuòpǐn);群众性(qúnzhòngxìng)与专业性相结合,覆盖全省中小学;线上展播与线下展演相结合,通过“云端歌会”扩大影响力,重点组织传唱《歌唱祖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经典曲目(qǔmù),通过音乐艺术形式,引导青少年在(zài)歌声中铸牢“四个自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quánmiàn)发展。 “以前觉得‘爱国’很大,很远(yuǎn)。”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学生祁雯婧摸着胸前的红领巾说:“我们(wǒmen)(wǒmen)学校开展的思政课常讲到在金银滩(jīnyíntān)‘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奉献一生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如何用生命守护国家!这种精神刻(kè)在原子城的丰碑(fēngbēi)上,也深深烙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我省创新德育模式的缩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luòsh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省立足本土多元文化交融资源优势,将新时代伟大实践(shíjiàn)、红色文化资源等(děng)作为鲜活素材,以“牢记总书记嘱托(zhǔtuō)·感恩中国共产党”“江河同源·石榴同心·少年同行”为主题,建设教育援青、铸牢(zhùláo)中华民族共同体(gòngtóngtǐ)意识(yìshí)两个主题教育基地,用好原子城纪念馆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hé)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主题展览、座谈演讲、文艺创作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思政教育的领域(lǐngyù)不断延展。校地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jiàoxué)基地,开设思政实践课程(kèchéng),建设9个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和30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永怀之歌》《守望可可西里》等(děng)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在省内外巡演(xúnyǎn)160余场,将青海特色的“大思政课”唱响四方。 实践(shíjiàn)的拓展与文化的浸润,其育人实效正不断(bùduàn)走进青少年的认知深处和情感(qínggǎn)共鸣中。在青海省美术馆的“祖国好·家乡美”画展现场,小学生马李傲被同龄人的画作深深吸引,她兴奋地举起电话手表,记录下打动自己(zìjǐ)的画面分享给朋友。这小小的举动,不仅(bùjǐn)是对美的惊叹,更是乡土认同与家国情怀在无声滋长。 立足校园这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de)主阵地,青海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引领,不断(bùduàn)夯实师生交往(jiāowǎng)交流交融的思想根基,让民族团结进步(jìnbù)之花在校园沃土上绚烂绽放。深入(shēnrù)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发展行动,扎实的工作结出硕果,各级各类学校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shìfàn)单位55个,成为引领实践的标杆。 以促进(cùjìn)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jiāoróng)为主题,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服务保障(bǎozhàng)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的思辨中,在活动的协作里,在生活的点滴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gòngtóngtǐ)理念,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sīxiǎng)长城。 如今,青海各地中小学校园里,民族团结之花在阳光下盛放(shèngfàng)……这片承载厚望(hòuwàng)的高原热土之上,全省同心浇灌的思想根基,正为培养(péiyǎng)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熔铸着历久弥坚、不可撼动的精神之魂。 《青海日报》(2025年(nián)07月07日 第1版: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qīnghǎi)日报原创(yuánchuàng)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新青海故事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